2017/11/30

高雄南星扶輪社秋季旅遊眷屬聯誼活動~中台灣二日遊

高雄南星扶輪社秋季旅遊眷屬聯誼活動~中台灣二日遊
        秋天氣候涼爽宜人,是最適合外出旅遊的季節;感謝社長Champion和聯誼長Taisen睿智的規劃與安排,於1111-12日舉辦眷屬旅遊聯誼活動~中台灣二日遊。
第一站,我們來到彰化溪洲萬景藝苑,園主陳蒼興先生是中華盆栽藝術全國總會會長,而2017年台灣國際盆栽大會暨第14屆亞太盆栽與賞石展活動,而被譽為台灣第一名園的「萬景藝苑」則是其中一個展覽區;導覽員帶領我們遊園並做解說,沿著步道欣賞美輪美奐的庭院造景,還有各式各樣珍貴盆栽,走在園區彷彿來到古代的皇宮後花園;最值得一提的是園區更栽種了許多罕見、瀕臨絕種的台灣原生種植物,諸如:黑檀、紫檀、象牙樹、黑松、真柏、蘭嶼羅漢松和百年七星香、地湧金蓮花、無憂樹、龍柏、毛柿(黑檀)、台東蘇鐵、銀葉板根等等,還有百年的老榕樹、茄苳、落羽松等許多珍貴的樹種。另外最特殊、最有看頭的就是「紫檀閣」了,紫檀閣為仿唐朝建築,外觀金碧輝煌相當華麗,所有建材均採用寮國進口的油杉打造而成,沒有鋼筋水泥,整座建築均以原木榫接沒有一根釘子,樑柱並以整棵檜木修建而成,還鑲上金色雕花銅片,讓整棟建築顯得更加豪華精緻,而一走進閣內滿室生香,裡面展示了許多價值連成的珍貴古董及黑檀木精緻的手工雕刻,其中有仿清宮皇帝的紫檀龍桌、椅、龍床、九龍屏風、羅漢床、公主床、貴妃床、從越南來的沈香木、紅花梨木樹瘤製成的桌子等,一件件都是精雕細琢十分珍貴,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享用午餐後,驅車前往台中霧峰,接下來我們要參觀國定古蹟霧峰林家古厝。霧峰林家在日本時期與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陳家並列為「台灣五大家族」,因其發跡於霧峰(古稱阿罩霧,今台灣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現今所謂國定古蹟霧峰林家,係指霧峰林家位於阿罩霧地區的園林與宅邸建築總稱,其古蹟範圍:包括下厝系統、頂厝系統以及萊園三大部份。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開放區域是下厝所屬之宮保第及大花廳兩個建築群落,霧峰林家『宮保第』是清朝水陸提督林文察一族的宅邸,自1858年開始興建成為當時臺灣地區閩南建築官宅的代表。而『大花廳』則是臺灣唯一的福州式戲臺建築,堪稱臺灣的經典建築,廣受社會大眾關心與矚目,雖然經過九二一地震的破壞,但在政府文化部門與霧峰林家家族共同的努力,下厝除了草厝之外皆已經復建完成。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是由霧峰林家下厝族人共組的林本堂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提供詳細的解說服務系統,並配合政府文化政策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以藝術文化讓霧峰林家風雲再起,帶動霧峰地區觀光發展。









  •  RSS
  •  Facebook
  •  Twitter
  •  Google+
  •  Stumble
  •  Digg

Related Posts:

  • 中正國小棒球隊扶輪之子認養捐贈儀式         國際扶輪3510地區高雄南星扶輪社於109年9月30日下午2時30分假高雄中正國小舉行「扶輪之子認養捐贈儀式」,由林志聰社長(CPA)代表頒贈獎助學金壹拾貳萬元給受助的10位棒球隊的弱勢學生,並勉勵每位扶輪之子都能堅持理想,努力向前… Read More
  • 屏東醫院附設護理之家久久重陽計畫活動 國際扶輪3510地區屏東東區、高雄東南、高雄南星、高雄木棉、高雄新市鎮扶輪社有感於老人長期照護的迫切需求,聯合籌辦「久久重陽計畫活動」,9月10日上午於屏東醫院附設護理之家舉行慈善捐贈儀式,購置6套「梅花桌」,讓護理之家的長輩們能更舒適地用餐之外,平時圍着梅花桌坐一圈,做做手工打打牌,康… Read More
  • 高雄南星扶輪社第四屆全國木球錦標賽  高雄南星扶輪社第四屆全國木球錦標賽,109年12月12日在高雄中正體育場開打。總計32個球隊,291名選手進行競技;高雄南星扶輪社林志聰社長,高雄市木球協會理事長黃政偉,全國木球協會副會長等佳賓進行開球儀式,為精采賽事揭開序幕。 高雄南星扶輪社林志聰社長表示,木球是唯一由國人所創球… Read More
  • 慶祝中秋節眷屬聯歡晚會暨新社友入社授證儀式 中秋佳節慶團圓,高雄南星扶輪社9月23日晚間於高雄國賓大飯店20樓樓外樓特別舉辦「慶祝中秋節眷屬聯歡晚會」,並為2位新社友舉行入社授證儀式,社友偕夫人及寶眷們踴躍出席,席開10桌,氣氛熱鬧溫馨。 例會程序行禮如儀後,為二位新社友Larry和Wen舉行入社授證儀式,首先邀請推荐人… Read More
  • 高雄市第六分區聯合例會~聖誕歡喜來恰恰 高雄市第六分區聯合例會高雄東南、港都、南星、巨港、大都會、大愛扶輪社為慶祝聖誕節並增進第六分區社友間情誼,特舉辦聯合例會。此次節目表演邀請罕見疾病基金會-南區天籟合唱團演出,希望讓扶輪社友認識罕病,也可近距離互動,讓病友們感受扶輪的大愛與溫暖。… Read More